蛇床子——蛇虺喜卧其下
蛇床子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蛇床的干燥种子,夏、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蛇床子之名
之所以名为蛇床子,乃是因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(《本草纲目》)的缘故。蛇床子以果实入药,其果皮薄脆,搓之易脱,中含榄核形种子一枚,显油性,有香气,故蛇虺喜食其子,是以有蛇床子之名。蛇床子又有蛇粟(《广雅》)、蛇米(《神农本草经》)、虺床(《新修本草》)等异名。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云:蛇虺,性嗜蛇床,故一名蛇粟、蛇米。床者,喜卧于其下也。由此而衍生出蛇珠(《吴普本草》)、蛇床实(《千金要方》)、蛇床仁(《药性论》)等别名。虺,是蛇类的泛称,故又有虺床(《尔雅·释草》云:盱,虺床。郭璞注:蛇床也。一名马床。)之名。陶弘景引《名医别录》云:近道田野墟落间甚多,花叶正似蘼芜。故蛇床又有墙蘼之称。
解析燥湿杀虫功效
植物为了适应环境,会产生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物质来利用。蛇床子喜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河边湿地,在这种环境中,自身也需要具有燥湿的功能。潮湿环境本是虫类容易繁殖之地,若没有很好的杀虫功能,自然会被虫类所吃掉,所以蛇床子还有杀虫功效。
蛇床子的种子外表呈灰黄色或灰褐色,《本草纲目》引《本草图经》谓其子黄褐色,如粟米,至轻虚,有松节油样的特异香气,嚼之有麻舌感。其性温,《神农本草经疏》云:蛇床子味苦平,《别录》辛甘无毒,今详其气味,当必兼温燥,阳也。其味辛,具有燥湿杀虫的功能。
既然是古人观察蛇喜卧于此草之下,食其种子,故名蛇床子,因此要了解其功效的由来,需要对蛇的生活习性进行一番考察。
蛇的种类繁多,习性亦不一,但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: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、离水不远、捕食方便、隐蔽性良好的环境中,主要以活的小型动物为食,包括各种虫类。蛇床子产卑湿汗下之地,本系湿热之气所钟,其含毒质可知(《本草正义》),而以喜虫类为食物的蛇虺,喜卧其下,食其子,且不为所食虫类所伤害,自然是因蛇床子具有燥湿杀虫功效的缘故。
蛇不但怕冷、怕热,也怕风。三四级风时,蛇很少出洞。五六级风时,蛇几乎是不出洞的。正在野外觅食、蜕皮的蛇,一旦遇到天气变化或下雨天气,便立即返回所居洞穴中躲避。蛇最喜欢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出来活动觅食,特别是雨过天晴后,它们活动最活跃。怕风的蛇类嗜食蛇床子,那么,蛇床子必然含有抗风之物质。在凡药香者,皆能疏散风邪(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)及温以散寒的理论指导下,推知其有祛风散寒之功。正如《本草乘雅半偈》所说:蛇性窜疾,独居处隐僻,禀风木善行数变之体用耳。蛇床功用,靡不吻合。设非气性相似,宁为蛇虺所嗜?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亦曰:蛇床生阴湿卑下之地,而芬芳燥烈,不受阴湿之气,故入于人身,亦能于下焦湿气所归之处,逐其邪而补其正也。
解析补肾助阳功效
蛇床子的另一重要功效是补肾助阳,《神农本草经疏》解释其原因为苦能除湿,温能散寒,辛能润肾,甘能益脾,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。这样的解释,就传统本草理论而言,似无不可,但是否从蛇类或蛇床子的自然属性上也能够解释得通呢?
蛇的活动有明显的昼夜性和季节性差异,7~8月(小暑以后至处暑以前)是气温最高季节,多数蛇类会迁至隐蔽条件好的水边生活,并且改变原来的活动规律,选择清晨、傍晚和夜间活动。此时,也是大多数蛇类交配的季节。人工养蛇时,蛇场内雌雄比例应该按4~9:1为宜,雄蛇过多会出现相互格斗或相互吞食的现象。蛇床子的成熟季节也正好是在7~8月,蛇卧于中,嗜食其子后发生交配,在蛇(雄蛇)性善淫(明代王士性《广志绎》)观念启导下,遂得出蛇床子有补肾壮阳之效。正如《本草崇原》所说:蛇,阴类也。蛇床子性温热,蛇虺喜卧于中,嗜食其子,犹山鹿之嗜水龟、潜龙之嗜飞燕,盖取彼之所有,以资己之所无。故阴痿虚寒,所宜用也。
相关推荐
- 罗湖东晓:护老中心“升级”,老人幸福“加倍”09-24
- 我国发布首个mRNA新冠疫苗2期临床试验结果09-24
- 跨省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 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可即时结算09-24
- 北京公布最新疫情防控措施 公共交通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09-24
- 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待遇(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)09-24
- 回到过去改变美国历史,美国的历史变化09-24
- 回顾二战中的美国历史,美国一战历史09-24
- 吉尔德雷曼美国历史研究所09-24
- 吉米卡特美国历史,吉米 卡特09-24
- 回顾二战美国历史,二战后的美国历史09-24